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水族 » 水族資訊

四眼貝

Neolamprologus kungweensis(四眼貝)、

環境:泥質底部區

身長:四眼貝公魚約4公分左右, 母魚約3~3.5公分,

食物:雜食性, 人工飼養可用薄片、顆粒飼料、活餌

水質:23~26℃, 硬水, pH7.5~8.3

魚缸:60公升以上, 2尺缸以上較好, 需要沙及貝殼等躲藏處

性別:四眼貝公魚體型較大, 背鰭透明, 母魚體型較小且有一至二個大眼斑

藍眼貝公魚體側多有橫紋(背鰭亦有), 母魚腹部有亮黃斑, 鱗片邊緣有黑點成網點狀

特徵:四眼貝母魚背鰭有大眼斑,

藍眼貝眼眶為藍色

習性:稍具領域性及攻擊性, 好居住泥質底部且多有數個洞(隧道)

繁殖:基質繁殖型, 在泥質隧道中產下非黏性卵, 采一夫一妻制

描述:四眼貝和藍眼貝是很容易混淆的種類, 最早被描述的種是來自坦尚尼亞的布魯岬(Bulu point), 且全為母魚, 同年也在剛果的Moba地區採集到另一種魚, Poll取名為藍眼貝, 可能是機會恰巧全為公魚, 稍後才發現坦尚尼亞的四眼貝有非常明顯的公母兩型:母魚在背鰭上有大眼斑, 但公魚的背鰭則是透明的, 由於兩種魚在型態上相近, 再加上不尋常的典型組成, 而誤將這兩種魚推論為同一種, 後來才因為在尚比亞所發現的藍眼貝, 才明確指出這兩種魚是不同的

四眼貝和藍眼貝主要生活於平坦的泥質底部挖穴成巢,

洞穴的直徑約1公分深約12公分, 這些洞穴並非垂直而是以一定角度挖下, 雌雄皆有自己的洞穴而且不只一個, 彼此距離大約50公分, 他們主要吃浮游小動物及掘自土中小的無脊椎動物、甚至包括想躲到他們洞中的小魚, 而他們所挖掘的洞穴也成為捕捉爬行小動物的理想陷阱。

這兩種泥地繁殖魚類常是一夫一妻制, 其生活領域包括雌雄個體所有的洞穴, 卵產在雌魚的洞穴中, 值的一題的是這種卵為非黏性卵, 有趣的是有一中生活於中美洲的慈鯛(Hypsophrys nicaraguensis)也是非黏性卵, 最近還發現他也是在河底泥地上挖洞繁殖的!這些的例子顯示了彼此的相關性:在易坍塌的洞穴中繁殖時,

卵和幼魚是不能黏在基質上的, 這種現象最明顯的好處是洞穴坍塌時掉下的沙土不會將較輕的卵埋住使卵窒息。 另一個較有爭議的論點則是非黏性卵可以在適應泥質洞穴生活形態過程中成為口孵型式的開端:親魚可以輕易的以口將卵由損壞的洞穴中移至未受損的洞穴中, 或者交替把卵留置在口中直到幼魚孵出獨立為止。 當然口孵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發展出來的, 因此這種說法並非完善。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