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植物 » 花卉資訊

切花病害的起因及識別

切花是鮮活的植物產品, 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而病害是降低切花品質的重要因素。 病害可貫穿於切花的生長、採收、分級、包裝、貯藏、運輸以及消費等各個環節, 且發生原因多, 性質複雜, 因而搞清病害的起因有助於防止病害的發生, 提高切花品質。 下面就切花病害的起因及識別做一簡要說明。

一、生理性病害

切花由於組織衰老和代謝異常所造成的傷害為生理性病害。

1.采前生理性病害的起因

①營養失調礦物質營養元素的缺乏或失調是引起生理病害的重要原因。

采前施肥不足, 不能充分滿足切花正常生長發育對各種元素的需要, 必然導致一些生理性病害的發生, 表現出缺素症, 如缺鈣容易造成植株萎蔫並受到病菌感染, 出現黑心病、葉焦病等病症。 營養不良的切花採收後再進行補救是十分困難的, 其保鮮性能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植物的生長發育不僅需要足夠的礦質元素, 而且各種元素要保持一定的平衡, 否則, 同樣會出現生理病害。

②藥害表現為葉片斑點、黃化、畸形、枯萎、脫落, 植株生長慢等。 輕度藥害可通過加強管理減輕或消除症狀, 對切花采後保鮮不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重度藥害的症狀往往無法消除, 甚至引起切花早衰, 枯死。

③植物生長調節劑施用不當時,

會造成切花生理失調, 產生生理病害。

5氣象因素切花生長期間的氣溫、降雨、光照等氣象因素不適, 也會產生生理性病害。 如長期陰雨, 光照不足, 易導致組織生長不充實, 抗病能力下降, 采後保鮮性能降低。 嚴重乾旱會加速組織、器官老化, 造成葉枯、花蔫等不良後果。 採收時空氣濕度太小, 容易發生導管氣栓堵塞, 造成水分生理障礙。

2.采後生理性病害的起因

①冷害切花采後置於略高於其細胞凍結點的低溫環境中, 可以獲得最佳的保鮮效果。 但一些原產熱帶、亞熱帶的切花, 處於低溫環境, 會發生代謝異常, 表現出生理病害———冷害。 如紅掌、洋蘭等需要8℃—12℃的貯藏溫度, 如果溫度太低, 則出現凹陷斑塊, 局部表皮組織壞死、變色、呈水漬狀等冷害症狀,

繼而加速衰老及變質腐爛。

②熱害高溫季節採收的切花, 若不進行冷藏, 長期置於高溫環境, 或由於呼吸熱不能及時排除, 局部環境溫度過高, 達到30℃以上, 導致器官組織迅速衰老, 葉片黃化甚至腐爛。

③濕害為了抑制切花采後水分消耗, 防止失水萎蔫, 目前, 國內外多採用高濕度貯藏保鮮, 但切花在高濕度的環境中容易出現葉片枯斑等生理病害, 即濕害。 同時, 空氣濕度過大, 也有利於病菌生長和侵染, 引起切花腐爛。

5氣害將切花置於高二氧化碳低氧的環境中, 有利於抑制呼吸, 延緩衰老。 但長期處於此環境中, 會迫使組織細胞加強無氧呼吸, 產生過量酒精, 引起細胞中毒壞死, 造成腐爛。 同時, 高濃度的的二氧化碳也可導致葉片出現褐斑。

空氣中含有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時, 也會引起花瓣褐變壞死, 失去觀賞價值。

生理性病害可通過加強栽培管理, 控制溫度、濕度等環境條件, 有效地加以控制。

二、侵染性病害

在切花生長、採收等系列環節中被真菌、細菌、病毒等病原物侵染而發生病害, 稱為侵染性病害。 由於這些病原物能夠大量繁殖傳播, 在適宜的條件下迅速蔓延, 造成的危害更大。

1.引發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切花侵染性病原包括真菌、細菌、病毒等。 真菌、細菌侵染後往往會引起切花的腐爛, 而病毒感染後多表現為葉部條狀或點狀斑紋、花葉、卷葉、皺葉、叢生等症狀。

2.侵染過程

切花被病原物侵染可在生長過程、採收或采後的各個環節。

病原物侵入的途徑有角質層侵入、氣孔侵入、皮孔侵入、花器侵入、傷口侵入等。

采前侵染可分為兩種形式:一是病原物在采前侵入植物體內擴散蔓延, 到採收時已表現明顯症狀, 此種情況可在采前或采後進行處理, 減輕危害。 二是病原物雖已侵入到植物體內, 但一直處於潛伏狀態, 直至切花採收後才逐漸表現症狀, 一旦發生便難以控制。

採收時及采後侵染是切花采後病害的主要侵染方式。 許多病菌不能通過切花完整無損的表皮侵入, 但採收及採收後的各個環節造成機械損傷, 傷口為病菌侵入提供了途徑, 從而導致病害發生。

切花採收前, 應盡力清除感染源, 噴藥抑制或殺死病菌。 採收後, 小心操作, 儘量減少機械損傷, 並及時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進行保鮮處理,增強鮮切花的防病抗病能力,防止病原物從傷口侵入。

並及時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進行保鮮處理,增強鮮切花的防病抗病能力,防止病原物從傷口侵入。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