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小寵

解析斑馬身上的條紋


斑馬身上的條紋和間隔是怎樣形成的呢?原來, 在雌獸的妊娠早期, 一個固定的、間隔相同的條紋形式就已經確定在胚胎之中了。 以後在胚胎發育的過程中, 由於身體各部位發育的情況不同, 所以幼仔出生後, 各部位所形成的條紋也就不一樣了, 有的寬闊, 有的狹窄。 例如斑馬頸部的條紋較寬, 所以頸部的最早條紋形式必須在胚胎發育的第七個星期, 頸部伸長之前確定;近鼻孔處的條絞很細, 所以這個部位最早的條紋形式必須在胚胎發育的第五個星期, 鼻子擴大之前確定;臀部的條紋最寬,

說明臀部與身體的其餘部分是成比例發展的。 另一方面, 條紋也不能早於胚胎發育的第五個星期之前出現, 因為斑馬長著一條具有條紋的尾巴, 而這條尾巴在胚胎發育的第五個星期以前尚未出現, 這時胚胎的長度大約為32毫米, 條紋的數目約為80個, 據此可以推算出最初確定的每個條紋的寬度大約為400 微米, 即每一個條紋有20個胚胎細胞的寬度。 至於它四肢上的條紋為什麼呈水準方向, 則可能是腿部在胚胎發育過程中, 所有的條紋機械地轉過一個角度而形成的。

斑馬身上的條紋漂亮而雅致, 是同類之間相互識別的主要標記之一, 更重要的則是形成適應環境的保護色, 作為保障其生存的一個重要防衛手段。 在開闊的草原和沙漠地帶,

這種黑褐色與白色相間的條紋, 在陽光或月光照射下, 反射光線各不相同, 起著模糊或分散其體型輪廓的作用, 展眼望去, 很難與周圍環境分辨開來。 這種不易暴露目標的保護作用, 對動物本身是十分有利的。 近年來的研究還認為, 斑馬身上的條紋可以分散和削弱草原上的刺刺蠅的注意力, 是防止它們叮咬的一種手段, 這種昆蟲是傳播睡眠病的媒介, 它們經常咬馬、羚羊和其他單色動物, 卻讓很少威脅斑馬的生活。 這種保護色是長期適應環境和自然選擇而逐漸形成的, 因為歷史上也曾出現過一些條紋不明顯的斑馬, 由於目標明顯, 所以易於暴露在天敵面前, 遭到捕殺, 最後滅絕, 在漫長的生物演化過程中逐漸被淘汰了。
只有那些條紋分明、十分顯眼的種類尚能生存到現在。 人類從這種現象中得到了啟示, 將條紋保護色的原理應用到海上作戰方面, 在軍艦上塗上類似於斑馬條紋的色彩, 以此來模糊對方的視線, 達到隱蔽自己, 迷惑敵人的目的。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