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小寵 » 小寵資訊

人工飼養蜈蚣的方法

1.野地養殖法:此方法簡便易行, 冬天在有蜈蚣出沒的地方, 挖一條長寬不限的小溝, 內放垃圾、碎磚, 動物殘渣、骨頭、腸、魚刺、雞鴨鵝毛等。 蜈蚣嗅到雞毛等的腥味, 就會聚集而來棲息、繁殖, 春天即可捕捉。 一般每隔1~2天后就可翻開溝捕捉到蜈蚣, 捕捉後再補充新鮮的食物, 覆以細土, 以便繼續捕捉。 清明前後是捕捉蜈蚣的最適季節。 此外, 還可用鐵耙于亂石堆、樹根、荒草和岸灘處捕捉蜈蚣。 這種方法特別適合初次飼養蜈蚣, 可以解決種源問題, 且特別適合那些沒有專業飼養條件的人。

2.室內全人工養殖法:室內養殖可採用水泥缸, 缸底面積最好為50×40釐米。 將水泥缸以“品”字形疊放2~3層, 用玻璃板作缸蓋, 缸內均應鋪上鬆軟的細土, 厚度視季節而變, 一般春、秋季10釐米, 夏季5釐米, 冬季20釐米左右。 上層上放置碎瓦片或小石塊、小木塊等;缸的四角可用玻璃粘製成三角形小水槽, 也可用盛水器皿代替, 以供應蜈蚣所需要的飲水。 放養的密度與個體大小, 不同生長期以及餌料情況有關, 一般每缸可飼養1~2齡幼體蜈蚣200條, 或3齡蜈蚣75條, 或4齡以上蜈蚣40~50條左右, 每缸約有4條雄性成體即可。 其它方面, 可參照室外半自然狀態下的人工池養法進行。

3.室外自然狀態池養法:

(1)蜈蚣池要建在比較陰涼濕潤, 背陽避風, 僻靜的山坡地方。 池用磚、石、水泥等材料砌成高80~100釐米的池壁,

池壁要用水泥勾縫隙, 池的長寬大小根據養殖數量而定。 大池內應分隔成“田”字形小池, 以便分別飼養。 池的四周應設排水溝, 池底面不澆水泥, 先墊上6釐米左右的細泥土, 上面鋪上細石塊或碎瓦片, 並留有隙縫, 池內也栽種雜草、樹木, 並在池內放置飲水盤供應清潔的飲水, 儘量造成適應蜈蚣棲息的自然生態環境;池口四周用玻璃片鑲一圈15釐米寬, 與池壁成直角的“內簷”伸出, 防止蜈蚣外逃或其它有害的動物入侵。

(2)第一批放養的蜈蚣可來源於野生採集, 也可購買種苗。 一般種苗應選擇3~5齡性成熟的蜈蚣, 要求體壯活躍, 背烏亮而有光澤, 雌雄搭配以10:1為宜, 但雌蜈蚣產卵孵化時應將雄性蜈蚣全部擇出另養,

池養蜈蚣的密度為每平方米350~450條為度。 池內濕度以60~70%較為合適, 不宜超過75~90%。 若濕度過大蜈蚣易受病菌的感染和侵害, 導致脫殼和飲食困難, 不僅妨礙正常發育, 而且會發生生理性病變, 甚至不繁殖或少繁殖。 他內溫度應保持在26~29℃間, 夏季當氣溫上升到40~42℃時, 蜈蚣體內的水份蒸發迅速, 應隨時注意降溫, 一般方法是經常朝池內灑水降溫保濕。 冬季應向池內拋擲稻草保溫, 創造一個適合蜈蚣生長的潮濕、溫暖、飼料充足的環境。

(3)蜈蚣為肉食動物, 喜食各種昆蟲, 如蝗蟲、蟋蟀、蟬、蚱蜢、蜻蜒、蜘蛛, 蟲蛾等, 飼料應以禽、獸肉食為主, 如泥鰍、黃鱔、蚯蚓、蝸牛、蝙蝠、鼠類、壁虎、蜥蜴、蛇類、蠅蛆、白蟻、地鱉蟲等, 以及其它動物性食品所剩下的腳廢料,

如雞血、雜骨、腸肚、禽毛、魚蝦小雜等。 蜈蚣有時也屹瓜果、胡蘿蔔、西瓜皮及植物嫩草, 因而可適當搭配25~35%的蓮子草, 葉葉綠等青飼料。 夏秋季節傍晚, 還可點燈誘蟲、蛾供蜈蚣捕食, 並可適當投放一些昆蟲類在池中的雜草裡繁衍, 供蜈蚣批食。 不過蜈蚣也耐饑餓, 十幾天不給食也餓不死, 但要注意蜈蚣極度饑餓或嚴重干擾時會互相殘殺而咬食飼類。 並且蜈蚣可以幾天不食, 但不可一日無水, 要在養殖池內設置水盤, 以供應充足的飲水。 特別是蜈蚣對食類要求較講究, 腐臭的食物即便是昆蟲也不吃。 投放食料應視季節增減, 春夏季蜈蚣活動量大, 應多放, 晚秋初冬則可適當減少。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