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小寵 » 小寵資訊

圈養林蛙技術要點

1 孵化管理關

首先是卵團的選擇,一般選擇2d內產的卵團放於已消毒好的一個孵化池內,將未受精的卵團剔除,以提高孵化率,孵化過程中卵團的密度不宜過大,如水源充足時按勞取酬10~15團/m2,卵團要均勻分佈在孵化池內為宜。 其次是孵化池的溫度,溫度包括氣溫和水溫,它是影響蛙卵孵化的最直接的外界條件,溫度高,胚胎發育速度加快,孵化期短,反之,胚胎發育速度慢,孵化期長。 但是,林蛙卵在孵化過程中,胚胎發育各個階段對溫度的要求是不同的,卵團孵化初期保持水溫在6℃以上,中後期保持水溫在16~24℃之間。

由於初、後期的氣溫不同,可採用塑膠膜覆蓋及灌水的方法來調節水溫,確保蛙卵在適宜的溫度下正常發育。 再次是水質,孵化池的水質要保持清新,不混濁、無泥沙、無污染的水質為宜,因為水中混沙污染卵團,造成“水卵”,而降低孵化率,因此要保證孵化池內是中性的清新水質。

2 蝌蚪培育關

蝌蚪培育的前兩周密度可大些,隨著日齡的增加,密度可逐漸減小,採用人工疏散分池的方法來降低飼養密度。 一般飼養密度為:1~15日齡為2000~3000只/m2,15~25日齡1500~2000只/m2,25日齡至變態期500~1000只/m2;如密度過大,蝌蚪生長發育遲緩,成活率低,體質不健壯,影響變態幼蛙的成活率。

2.2 飼料

當蝌蚪將自身卵膠膜吃完即可喂開食料,一般用熟雞蛋黃或豆漿做開食料。

將熟雞蛋黃用兩層紗布包好,在池水中慢慢搖晃,蛋黃便溶于水中,蝌蚪可以自由採食,以後視蝌蚪採食情況酌情投喂人工配合飼料,以喂2h吃完不剩或少有剩餘為宜。 當蝌蚪生長到20d以後要添加動物性飼料,以滿足其生長發育需要。

2.3 水質與水溫

良好的水質對蝌蚪生長發育有直接影響,水質冷涼,有污染,含礦物質多等對蝌蚪生長發育都十分不利,會阻礙胚胎發育和各器官的形成。 蝌蚪的排泄物和其他雜質也會使水質變色,發現這種情況要立即排出池水,注入新水。 蝌蚪初期,5d注入1次新水,用0.3mg/mL漂白粉溶液噴灑水面,後期採用單灌的的方法降低水溫,水溫不能超過24℃。 如果氣溫、水溫高時要採取換水和遮蔭等辦法降低池水溫度,否則,蝌蚪易出現各種症狀,嚴重時則死亡。

3 蝌蚪變態關

蝌蚪生長到30d之後進入變態期,此時應及時將變態蝌蚪移入林蛙圈內的變態池內飼養,避免移池過晚幼蛙逃跑的現象發生,林蛙圈要用塑膠或其他材料圍成內外兩層圍牆,即小圈一層,整體養蛙場一層,防止林蛙逃跑。 此期間要加強管理,精心飼養。 因為變成幼蛙比變態前體重要減輕一半以上,而且變態時不採食,能量消耗大,如管理不善,幼蛙體質不健壯,死亡率非常大。 變態期管理注意:一要保證變態池內有足夠的水量,保持水溫在28℃以下,避免高溫使變態幼蛙死亡;二要繼續餵養蝌蚪,未進入變態期的蝌蚪需要繼續攝取食物,必須供應足夠的食物。

4 疾病防治

圈養林蛙在各個時期患不同的疾病,飼養時必須做到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綜合方法。

4.1 蝌蚪期飼養

蝌蚪在18~20d時,由於氣溫高,食最大,水中氣體過多等因素易得氣泡病。 防治方法是:蝌蚪培育期間經常向池內注入新水,每5d消毒1次,不投喂過多的飼料。 發現有氣泡病時則立即注入新水或將蝌蚪移入清水池內:二是每立方米蛙池用3g食鹽兌水潑灑可防治此病。

4.2 幼、成蛙期

主要在夏季飼養期。 由於圍內雜草叢生,陰涼潮濕,加之飼養密度大,投喂的飼料有剩餘,而使各種細菌滋生繁殖,因此養殖林蛙必須做到經常消毒,預防林蛙患病。 此期林蛙主要患紅腿病、爛皮病、腸炎病等疾病,死亡率較高。 預防措施:夏季放養林蛙前將林蛙圈徹底消毒1次,可用漂白粉等消毒劑;夏季飼養期每半月用0.7×10-6高錳酸鉀或1~2×10-6漂白粉溶液消毒蛙圈。

同時每月用增效磺胺眯0.5g拌入1000g蟲內,連喂3d,可起到預防林蛙腸炎病的作用;黃粉蟲飼養場所每半月用0.3×10-6漂白粉溶液噴霧消毒1次,避免林蛙吃到帶菌的蟲體;蛙圈門口設有消毒設施,進入蛙圈要先消毒,謝絕外人參觀。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