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水族 » 水族養護

細菌引起觀賞魚疾病該如何防治


觀賞魚

觀賞魚生病有時候在所難免,一般來說魚病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由於水體的環境所引起的疾病,還有一類是由於病毒、真菌、細菌所引起的,

今天我們說到的是由病毒引起的魚病,看看哪種方法最適合預防和治療。

一、出血病

1、病原體:皰疹病毒。

2、症狀:病魚的體表發黑無光澤,口腔、肌肉、各種鰭條基部都充血;有時鰓蓋、頭部、腹壁也有充血現象;鰓絲呈鮮紅的點狀或斑塊狀充血;嚴重的病魚,因其他器官組織大量充血,使鰓失血而呈蒼白,表現出“白鰓”。此外,眼球突出,腸道和各內臟器官表現充血。病魚食欲不振,行動遲緩,常離群獨遊或迴旋慢遊,體質消瘦,肌肉萎縮,以致死亡。發病季節多在6~9月,水溫在25~30℃最為流行,死亡率頗高。

3、治療方法:(1)充分照射陽光,並降低水溫至25℃以下,持續10天左右可見療效。(2)用1%食鹽水洗浴,持續1周。(3)用大黃和楓香樹葉0.25~0.5千克研成粉—末,

經煎煮或熱開水浸泡後,配以餌料製成藥物餌料喂飼病魚,連續5天,同時在水族箱中連續2天旅用敵菌靈百萬分之零點六(0.6ppm)。(4)用敵菌靈百萬分之三至五(3~5ppm),或醋酸銅、氯化銅、硫酸銅溶液百萬分之零點七(0.7ppm),或大黃浸取液進行水浴治療,有較好效果。

二、痘瘡病

痘瘡病又名淋巴囊腫病毒症。

1、病原體:由皰疹病毒的病毒粒子感染所引起。

2、症狀:發病初期,病魚的皮膚表面出現許多白色小斑點,覆蓋著二層白色粘液、隨著病情的發展,這些白色斑點的數目逐漸增多,區域擴大,患病部位的表皮逐漸增厚,有時厚度可達1~5毫米,形成石蠟狀的“增生物”,表面組織由柔軟變成軟骨狀的結締紐織。這些“增生物”增長到一定程度後,會自動脫落,接著又在原位置重新出現新的“增生物”。

這些“增生物”如果占了魚體表面積的大部分,就會嚴重地影響魚的正常生長,使魚體消瘦,遊動遲緩,甚至死亡。若“增生物”不多,對魚影響不大;一般在春季,水溫15℃左右時出現病例。由於此病流行不廣,甚少發生,危害不大,故未引起重視。

3、防治方法:此病可用左旋體氯黴素治療;小魚可用濃度為百萬分之零點二二五(0.225ppm)的藥液浸洗,個體大的魚可以注射此藥,均能獲得一定的療效。


觀賞魚

三、預防觀賞魚疾病的方法

1.魚體的消毒這是預防魚病的主要措施。新購進的魚與原飼養的魚混養前應首先進行魚體消毒。常用消毒藥液為 2-3%鹽水、2-3PPM的呋喃西林水溶液以及10%高錳酸鉀溶液,將魚體浸入藥液的時間視魚體大小、健康狀況、水溫高低而定,一般5-10分鐘即可。如見魚急游反常,應立即撈出放回水中。

2.要保證飼養品質要根據魚體大小、報食和生長情況,定時定量投飼,還要根據季節、氣候等情況,隨時調整投飼量。餌料要新鮮、清潔、適口,發黴普通質的不能投喂。

如果能把剛從野外天然水中撈取的水蚤、浮萍等使用前進行消毒就更好了,常用10%高錳酸溶液浸洗10分鐘或20%漂白粉溶液浸洗10分鐘,然後用清水沖洗,洗掉藥液,再行使用。

3.用水要講究要了角所養觀賞魚對水質水溫的要求,並使水質水溫符合要求。用水要經過選擇,自來水必須除氯;放養密度要適當;勤排汙、除糞、換水,必要時要徹底清箱;換水時,新、老水的溫差不要超過5C,晝夜溫差也要採取措施防止驟升驟降。

4.養魚工具、容器在容易發病的季節要經常消素毒,方法是用3%的食鹽水或10%的高錳酸鉀水浸泡半天左右,有的可置於陽光下經紫外線殺菌消毒。

5.換水、撈魚、擠卵時要細心操作,避免魚體受傷用撈網撈魚時要乘魚不備,

準確下網,熱帶魚愛跳,撈魚離水時要用手遮蓋,然後移動。換水時避免水流衝擊魚體。擠卵時動作要輕柔,擠卵後要及時消毒。

6.新購的觀賞魚需單獨飼養在一個容器中,經10天以上時間觀賞確證無病後再放入水族箱與原有的魚合養。一旦發現魚病,應立即將發病個體撈出,隔離飼養,對症治療。

如果是由於細菌所引起的魚病,大多會因為一條魚感染疾病而傳染給其他魚類,所以當你發現有魚兒生病的情況下,一定要把生病的魚單獨養殖,對魚缸進行消毒以免傳染。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