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小寵 » 小寵養護

觀賞魚疾病防治 要保證良好的水質

觀賞魚疾病防治,飼養觀賞魚一定要注意控制好水質和水溫,水質變壞以及水溫突變都有可能導致觀賞魚患病的。那觀賞魚常見的疾病有哪些,怎麼做好觀賞魚疾病的預防工作。下面小編就簡單的給大家分析一下吧。

觀賞魚的病類

由有生命的動物或植物引起。由病毒、真菌、細菌以及單細胞藻類等微生物的侵入而引起的疾病,又稱微生物魚病。由於微生物魚病大多發病急、傳播快、發病率與死亡率較高,有較強的傳染性,且不易防治,故稱之為傳染性魚病。由動物性寄生蟲引起的魚病稱寄生蟲魚病,其特點一般是發病和傳播較慢,發病率和死亡率較低,防治也較容易。

由水體環境的機械、物理、化學等非生物因素或魚體生理機能失調所引起機體的代謝障礙或機能紊亂而導致的魚病稱為非生物性魚病。此類魚病的種類很多,危害較大,

涉及面也較廣。只要加強管理,做好預防工作,此類魚病可避免發生。

病毒引起的疾病與治療方法

痘瘡病:又名淋巴囊腫病毒症。[病原體] 由皰疹病毒的病毒粒子感染所引起。

[症狀] 發病初期,病魚的皮膚表面出現許多白色小斑點,覆蓋著二層白色粘液、隨著病情的發展,這些白色斑點的數目逐漸增多,區域擴大,患病部位的表皮逐漸增厚,有時厚度可達1~5毫米,形成石蠟狀的“增生物”,表面組織由柔軟變成軟骨狀的結締紐織。這些“增生物”增長到一定程度後,會自動脫落,接著又在原位置重新出現新的“增生物”。這些“增生物”如果占了魚體表面積的大部分,就會嚴重地影響魚的正常生長,使魚體消瘦,遊動遲緩,甚至死亡。若“增生物”不多,

對魚影響不大;一般在春季,水溫15℃左右時出現病例。由於此病流行不廣,甚少發生,危害不大,故未引起重視。

[治療方法] 此病可用左旋體氯黴素治療;小魚可用濃度為百萬分之零點二二五(0.225ppm)的藥液浸洗,個體大的魚可以注射此藥,均能獲得一定的療效。

出血病:[病原體] 為皰疹病毒。

[症狀] 病魚的體表發黑無光澤,口腔、肌肉、各種鰭條基部都充血;有時鰓蓋、頭部、腹壁也有充血現象;鰓絲呈鮮紅的點狀或斑塊狀充血;嚴重的病魚,因其他器官組織大量充血,使鰓失血而呈蒼白,表現出“白鰓”。此外,眼球突出,腸道和各內臟器官表現充血。病魚食欲不振,行動遲緩,常離群獨遊或迴旋慢遊,體質消瘦,肌肉萎縮,以致死亡。發病季節多在6~9月,

水溫在25~30℃最為流行,死亡率頗高。

[治療方法]

(1)充分照射陽光,並降低水溫至25℃以下,持續10天左右可見療效。

(2)用1%食鹽水洗浴,持續1周。

(3)用大黃和楓香樹葉0.25~0.5千克研成粉—末,經煎煮或熱開水浸泡後,配以餌料製成藥物餌料喂飼病魚,連續5天,同時在水族箱中連續2天旅用敵菌靈百萬分之零點六(0.6ppm)。

(4)用敵菌靈百萬分之三至五(3~5ppm),或醋酸銅、氯化銅、硫酸銅溶液百萬分之零點七(0.7ppm),或大黃浸取液進行水浴治療,有較好效果。

細菌引起的疾病與治療方法

細菌性爛鰓病

[病因] 一是原生動物、單殖吸蟲、甲殼動物等引起;二是水生藻狀菌,如鰓黴引起;三是由細菌引起。

[病原體] 魚害粘球菌。

[症狀] 病魚鰓部常充滿粘液,鰓絲和鰓蓋骨內表皮均有出血現象,

鰓絲由紅變白,逐漸腐爛並帶有污泥,最後發展到全鰓,使之失去呼吸功能而死亡。

[治療方法] 可將病魚放入百萬分之二(2ppm)的呋喃西林,或百萬分之十二點五(12.5ppm)的金黴素,或百萬分之二十五(25ppm)的土黴素、百萬分之二十五(25ppm)的痢特靈等溶液中浸泡30分鐘;或用11.5%濃度的氯胺丁0.02克溶于10千克水中,將魚浸洗15~20分鐘;或用百萬分之一 (1ppm)的呋喃西林,或百萬分之一(1ppm)的漂白粉,或百萬分之二至四(2~4ppm)的五倍子遍灑消毒治療;養魚的容器及所有的用具,用百萬分之八(8ppm)的漂白粉溶液消毒滅菌。

細菌性腸炎

[病因] 主要是吃了不清潔的食物或攝食過飽、腸道脹飽、排泄受阻,最後由細菌感染腸道引發腸炎。

[病原體] 為點狀產氣單胞桿菌。

[症狀] 病魚常常腹部膨大,

呈現紅斑,肛門突出,魚體呈呆滯,停在水族箱角落不動,體肌作短時間的抽搐,不進食,糞便白色。剖開魚腹,可見腹腔積水,腸壁充血發炎,輕者僅部分腸道出現紅色,嚴重時全腸呈紫紅色,腸內無食物,充有淡黃色的粘液和血膿。

[治療方法] 治療腸炎的方法較多。市場銷售的藥物也較多,內服藥如納克菌、魚服康、磺胺胍等,外用藥如浴菌潔、呋喃西林、慶大黴素、土黴素、痢特靈等藥物經稀釋後潑灑或浸浴,均能取得較好療效。

白皮病 又稱白尾病。

[病因] 由於水質不潔,特別是水族箱中的糞便沒有及時清除,或因捕撈運輸、放養、移箱時操作不慎,使魚體受傷,導致病原菌感染。

[病原體] 為一種革蘭氏陰性桿菌,稱為白皮極毛桿菌。

[症狀] 發病開始時,只在背鰭基部或尾柄處出現一小白點,隨即迅速擴大,從魚體背鰭向後蔓延,以致背鰭與臀鰭間的體表至尾鰭全部發白。隨著病情加劇,病魚游泳能力明顯減弱,體軀平衡失控,頭部朝上,尾鰭朝上,與水面垂直作上下遊動和掙扎,不久即死亡。每年5~8月間為此病流行季節,魚發病後2—3天即死亡,死亡率極高。

[治療方法] 可用百萬分之十二點五(12.5ppm)的金黴素,或百萬分之二十五(25ppm)的土黴素水溶液浸洗30分鐘;也可用百萬分之一(1ppm)的漂白粉或百萬分之二至四(2~4ppm)的五倍子潑灑於水族箱中消毒治療。

白頭白嘴病

[病原體] 為粘球菌一種,與上述爛鰓病病原體球菌的形態很相似。此菌為好氣生長,最適宜溫度為25℃,最適宜pH為7.2左右,pH在6.0~8.5之間都能生長。

[症狀] 發病時,病魚的額部和嘴部周圍的細胞壞死,色素消失而表現白色,病變部位發生潰爛,有時帶有灰白色絨毛狀物,因而呈現“白頭白嘴”症狀。在水面遊動之病魚,症狀尤為明顯。當病魚離水後,症狀就不顯著。嚴重的病魚,病灶部位發生潰爛,個別病魚頭部出現充血現象,有時還表現白皮、白尾、爛尾、爛鰓或全身多粘液等病變反應。病魚一般體瘦、發黑,呼吸加快,食欲不振,游泳緩慢,不斷地浮出水面,不久即死亡。此病是一種暴發性疾病,發病極快,傳染迅速,一日之間可全部死亡。此病流行季節性比較明顯,一般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6月為發病高峰。

[防治方法] 防治時可用百萬分之一(1ppm)漂白粉灑入魚箱作消毒處理,或用百萬分之零點五至零點七(0.5~0.7ppm)西力生(含2.5%氯化乙基)灑入,效果都很好。

出血性腐敗病 又稱赤皮病、赤皮瘟。

[病原體] 為螢光極毛桿菌,屬革蘭氏陰性菌。

[症狀] 為體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發炎,鱗片脫落,特別是魚體兩側和腹部最明顯,背鰭或全部鰭的基部充血,鰭條末端腐爛,常爛去一段,鰭條間的組織也被破壞,呈破爛的紙扇狀(又稱蛀鰭);有時病魚的上下顎和鰓蓋部分充血,現塊狀紅斑,有時也充血發炎。在鱗片脫落處和鰭條腐爛處往往長有水黴。此病流行區域比較廣,且終年可見,常與爛鰓、出血症併發。當魚體受傷時,致病菌乘機侵入魚體,容易發生此病。當冬季水溫極低時,魚體皮膚也會因凍傷而發生此病。

[治療方法] 可用1%食鹽水,或百萬分之五(5ppm)的呋喃唑酮,或百萬分之二(2ppm)的高錳酸鉀,或百萬分之二(2ppm)的漂白粉浸浴。

豎鱗病又稱立鱗病、松鱗病、松皮病等。

[病原體] 為一種與水型點狀極毛桿菌類似的細菌。

[症狀] 病魚表現的症狀特點是體表粗糙,多數在尾部部分鱗片像松球似地向外張開,而鱗片基部的鱗囊水腫,它的內部積聚著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滲出液,以致鱗片豎起。在鱗片上稍加壓力,含有液狀物從鱗囊噴射出來,鱗片也隨之脫落,有時伴有鰭基和皮膚表面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脹等症狀。病魚遊動遲鈍,呼吸困難,身體側轉,腹部向上,2~3天后即死亡。當水質不清潔,光照不足,水中缺氧,飼養水溫過高,以及當魚體鱗片被劃破等情況下易患此病。金魚、錦鯉常患此病,每年春季較流行,在熱帶觀賞魚中,攀鱸科、鬥魚科和鱂魚科等泡沫卵生魚類常患此病。此病難以治癒,即使治癒後,色彩、光澤、體態都不如以前好看。

[治療方法] 可將病魚浸入濃度為五萬分之一單位的四環素溶液中洗浴1小時;還可用2%的氯化鈉溶液與3%碳酸氫鈉溶液混合洗浴10分鐘;或用氯黴素溶液,或呋喃西林粉加痢特靈溶液,或慶大黴素溶液浸洗,還可用上述藥液的1%稀釋成低劑量潑灑,堅持數日均可見效。

癤瘡病

[病原體] 為癤瘡型點狀產氣單孢桿菌,屬革蘭氏陰性菌。

[症狀] 病魚皮下肌肉組織發炎,有相似潰瘍的膿瘡,用手摸之有浮腫感覺。膿瘡裡面充滿膿汁、血液和大量細菌。魚鰭基部充血、鰭條裂開,嚴重時腸亦充血。

[治療方法] 可參照由革蘭氏陰性桿菌引發魚病的治療方

列印病 又稱腐皮病。

[病原體] 為點狀產氣單胞菌的點狀亞種,屬革蘭氏陰性菌。

[症狀] 病魚通常在肛門附近的兩側或尾柄部位(極少數在身體前部)、皮膚、肌肉開始發炎,出現紅斑,有時似膿皰狀。隨著病情發展,該部位的鱗片脫落,肌肉逐漸腐爛,形成邊緣充血發紅、呈圓形或橢圓形病灶,好象打上一個紅色印記,故稱之為列印病。病魚身體瘦弱,游泳遲鈍;發病嚴重時,可陸續出現死亡。當水質不清潔或魚體受損傷時,常會感染此病。沒有明顯的流行季節。

[治療方法] 可參照其他由革蘭氏陰性桿菌引發的魚病的治療方法。

[症狀] 發病開始時,只在背鰭基部或尾柄處出現一小白點,隨即迅速擴大,從魚體背鰭向後蔓延,以致背鰭與臀鰭間的體表至尾鰭全部發白。隨著病情加劇,病魚游泳能力明顯減弱,體軀平衡失控,頭部朝上,尾鰭朝上,與水面垂直作上下遊動和掙扎,不久即死亡。每年5~8月間為此病流行季節,魚發病後2—3天即死亡,死亡率極高。

[治療方法] 可用百萬分之十二點五(12.5ppm)的金黴素,或百萬分之二十五(25ppm)的土黴素水溶液浸洗30分鐘;也可用百萬分之一(1ppm)的漂白粉或百萬分之二至四(2~4ppm)的五倍子潑灑於水族箱中消毒治療。

白頭白嘴病

[病原體] 為粘球菌一種,與上述爛鰓病病原體球菌的形態很相似。此菌為好氣生長,最適宜溫度為25℃,最適宜pH為7.2左右,pH在6.0~8.5之間都能生長。

[症狀] 發病時,病魚的額部和嘴部周圍的細胞壞死,色素消失而表現白色,病變部位發生潰爛,有時帶有灰白色絨毛狀物,因而呈現“白頭白嘴”症狀。在水面遊動之病魚,症狀尤為明顯。當病魚離水後,症狀就不顯著。嚴重的病魚,病灶部位發生潰爛,個別病魚頭部出現充血現象,有時還表現白皮、白尾、爛尾、爛鰓或全身多粘液等病變反應。病魚一般體瘦、發黑,呼吸加快,食欲不振,游泳緩慢,不斷地浮出水面,不久即死亡。此病是一種暴發性疾病,發病極快,傳染迅速,一日之間可全部死亡。此病流行季節性比較明顯,一般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6月為發病高峰。

[防治方法] 防治時可用百萬分之一(1ppm)漂白粉灑入魚箱作消毒處理,或用百萬分之零點五至零點七(0.5~0.7ppm)西力生(含2.5%氯化乙基)灑入,效果都很好。

出血性腐敗病 又稱赤皮病、赤皮瘟。

[病原體] 為螢光極毛桿菌,屬革蘭氏陰性菌。

[症狀] 為體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發炎,鱗片脫落,特別是魚體兩側和腹部最明顯,背鰭或全部鰭的基部充血,鰭條末端腐爛,常爛去一段,鰭條間的組織也被破壞,呈破爛的紙扇狀(又稱蛀鰭);有時病魚的上下顎和鰓蓋部分充血,現塊狀紅斑,有時也充血發炎。在鱗片脫落處和鰭條腐爛處往往長有水黴。此病流行區域比較廣,且終年可見,常與爛鰓、出血症併發。當魚體受傷時,致病菌乘機侵入魚體,容易發生此病。當冬季水溫極低時,魚體皮膚也會因凍傷而發生此病。

[治療方法] 可用1%食鹽水,或百萬分之五(5ppm)的呋喃唑酮,或百萬分之二(2ppm)的高錳酸鉀,或百萬分之二(2ppm)的漂白粉浸浴。

豎鱗病又稱立鱗病、松鱗病、松皮病等。

[病原體] 為一種與水型點狀極毛桿菌類似的細菌。

[症狀] 病魚表現的症狀特點是體表粗糙,多數在尾部部分鱗片像松球似地向外張開,而鱗片基部的鱗囊水腫,它的內部積聚著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滲出液,以致鱗片豎起。在鱗片上稍加壓力,含有液狀物從鱗囊噴射出來,鱗片也隨之脫落,有時伴有鰭基和皮膚表面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脹等症狀。病魚遊動遲鈍,呼吸困難,身體側轉,腹部向上,2~3天后即死亡。當水質不清潔,光照不足,水中缺氧,飼養水溫過高,以及當魚體鱗片被劃破等情況下易患此病。金魚、錦鯉常患此病,每年春季較流行,在熱帶觀賞魚中,攀鱸科、鬥魚科和鱂魚科等泡沫卵生魚類常患此病。此病難以治癒,即使治癒後,色彩、光澤、體態都不如以前好看。

[治療方法] 可將病魚浸入濃度為五萬分之一單位的四環素溶液中洗浴1小時;還可用2%的氯化鈉溶液與3%碳酸氫鈉溶液混合洗浴10分鐘;或用氯黴素溶液,或呋喃西林粉加痢特靈溶液,或慶大黴素溶液浸洗,還可用上述藥液的1%稀釋成低劑量潑灑,堅持數日均可見效。

癤瘡病

[病原體] 為癤瘡型點狀產氣單孢桿菌,屬革蘭氏陰性菌。

[症狀] 病魚皮下肌肉組織發炎,有相似潰瘍的膿瘡,用手摸之有浮腫感覺。膿瘡裡面充滿膿汁、血液和大量細菌。魚鰭基部充血、鰭條裂開,嚴重時腸亦充血。

[治療方法] 可參照由革蘭氏陰性桿菌引發魚病的治療方

列印病 又稱腐皮病。

[病原體] 為點狀產氣單胞菌的點狀亞種,屬革蘭氏陰性菌。

[症狀] 病魚通常在肛門附近的兩側或尾柄部位(極少數在身體前部)、皮膚、肌肉開始發炎,出現紅斑,有時似膿皰狀。隨著病情發展,該部位的鱗片脫落,肌肉逐漸腐爛,形成邊緣充血發紅、呈圓形或橢圓形病灶,好象打上一個紅色印記,故稱之為列印病。病魚身體瘦弱,游泳遲鈍;發病嚴重時,可陸續出現死亡。當水質不清潔或魚體受損傷時,常會感染此病。沒有明顯的流行季節。

[治療方法] 可參照其他由革蘭氏陰性桿菌引發的魚病的治療方法。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