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水族 » 水族養護

“溫情”的魚類

俗話說有水便有魚, 只要是乾淨無污染的水域, 魚似乎就能生存下來, 其實並不儘然。 魚的生存需要很多相應的環境條件, 其中水溫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魚類適宜生活的水溫範圍, 一般是12~15℃, 超過和低於這個溫度範圍, 其生存就會受影響。 尤其是它們耐受高溫比耐受低溫更為困難, 能在37℃以上水溫中生活的魚類很少。

普通魚類在水溫23-24℃時行動自如, 升至34℃時即影響呼吸, 37℃時失去平衡, 41℃時出現痙攣和昏迷, 45℃時開始死亡。 普通魚類對低溫的耐受情況又如何呢?在水溫18℃時生活正常, 降至12℃時呼吸增大, 6℃以下時失去平衡,

3℃以下引起痙攣, 近冰點時開始死亡。 看來“魚”水之情”更傾向於“溫情脈脈”。

不過也有一些例外。 有一些特殊的種類的魚特別耐受低溫, 如生活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冰河中的淡水魚類。 一種與狗魚近親的小型黑魚(Dallia), 因有極強的抵抗低溫能力而著稱。 它們能在完全凍結的冰塊中冷凍數周而不死, 解凍後又能復活。 有人將一些小泥(魚歲)魚(Umbra)置入盛有淡水的大玻璃容器中, 寒冷時容器中的水全部凍結, 容器亦被凍裂。 後將凍結的冰塊移入另一容器中, 並將冰塊緩慢融化, 結果新容器中的小泥(魚歲)魚全部復活, 尾尾遊動自如, 活潑可愛。

在南北極海域, 也有海魚在冰點或接近冰點的水溫中生活著。 深海魚類也耐受低溫,

因為那裡的最高水溫僅在冰點以上1-2℃範圍。

耐受高溫的魚類也有, 生活在赤道熱水域和熱帶沼澤的淡水魚即是。 棲息在溫泉中的群棲性鱂魚類, 對燙手的熱水毫不在乎。 在肯亞列夫脫山谷底的馬加迪湖東岸, 有許多咸水性溫泉, 泉水溫度在27-49℃範圍, 但其中生活著成群的羅非魚(非洲鯽魚)。 耐受高溫的海魚很少有報導。

如何解釋魚類抵抗低溫和高溫的機理?對耐受高溫的魚類而言, 儘管其生活的水域溫度較高, 但還不致於將魚體的細胞蛋白凝固變性, 所以它們能繼續正常生活。 但對耐受低溫的魚類來說, 凍結在冰中數周而不死, 難道在冰點以下其體細胞不被凍結嗎?事實上正是這樣。 這些魚類的體內含有一種特殊的糖蛋白分子,

起抗凝結作用, 所以在冰點時, 魚體細胞也不會凍結。 據對南極海域各種魚類的血中抗凝結糖蛋白濃度的調查, 發現遭遇冰凍危險機會最多的遠洋魚類, 其抗凝結糖蛋白濃度明顯要高;相比之下遭遇冰凍危險少的魚類, 其體內的抗凝結糖蛋白濃度就明顯較低。

魚類在水溫過低或過高而超越其耐受範圍, 影響其生存時, 採取的保護辦法即是休眠。

魚類克服嚴寒的休眠, 稱為冬眠。 魚類的冬眠與兩栖類、爬行類和某些冬眠的哺乳類略有不同, 即後者冬眠時完全處於麻痹狀態, 而魚類僅是停止攝食, 隱於水草或岩石間, 或多或少地進入麻痹狀態。 譬如鯉魚常成群聚集于水的深處越冬, 每群四五十尾到上百尾不等。

冬眠時在水底聚集, 頭部相互倚靠, 圍成一圈, 呼吸十分遲鈍、緩慢, 鰓蓋的啟動更加微弱。

魚類克服乾旱與高溫的休眠, 即為夏眠。 特別是在、赤道與熱帶沼澤地區, 一年中常有數周或數月的乾涸期, 生活在這裡的淡水魚類即進行夏眠。 攀鱸和烏鱧等具副呼吸器官的魚類, 在乾涸的夏季常埋在泥中度過乾旱期, 降雨後再重新蘇醒恢復正常生活。 在印度, 老百姓常在乾旱季節用鐵鍬挖掘泥中的攀鱸。

肺魚類夏眠更為特殊, 由於非洲的河川乾涸期長, 太陽的炙烤又非常厲害, 導致河泥十分幹硬。 生活在這裡的非洲肺魚, 必須在乾燥期到來之前就鑽入泥中, 皮膚分泌大量粘液, 自製一個堅硬的泥巢, 並在巢的一端留一小孔,

以備呼吸。 非洲肺魚就住在這種自製的泥巢中夏眠, 直至降雨季節。 南美肺魚也是在泥中造巢夏眠, 但泥巢與外界的相通之處, 不是小孔, 而是被一個多孔的泥蓋封閉起來。

肺魚夏眠期間, 是遠距離運輸它們的大好時機。 人們常把泥巢挖出, 遠運歐洲, 途中時間可長達半年。 到達目的地後, 以溫水將泥巢溶去, 肺魚便在數分鐘後復活, 並遊動起來。

海魚沒有夏眠現象, 這與海水溫度相對穩定有關。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