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植物 » 花卉資訊

觀賞蕨類主要病害及防治

蕨類植物的病害相對較少,但大多數蕨類植物喜歡生長在高溫高濕的環境條件下,病害也不可避免。在栽培管理過程中要加以防治,以提高觀賞效果。

侵染性☆禁☆病害

侵染性☆禁☆病害會使蕨類出現各種病斑,影響其觀賞價值,嚴重者還會導致植株死亡。主要有炭疽病、褐斑病、銹病、煤汙病、猝倒病等。

炭疽病系真菌病害,其特徵是病斑處有粉紅色黏狀物。

主要危害植株的嫩葉。被害部位開始在葉緣或葉尖呈水漬狀圓形、近圓形的暗褐色小斑,而後逐漸由幾個病斑擴大成不規則的斑塊,顏色變為焦黃,有的病斑呈雲片狀,

邊緣有淺紅色暈圈,後期病斑中部變為灰白色,有許多微小黑點,嚴重時整個葉片死亡。波斯頓蕨的柔軟生長點會受到這種病菌的侵害,頂端變成褐色,萎蔫,損害植物的外觀。

病菌以菌絲體、分生孢子或子囊腔在病葉上過冬,當溫度升到20℃,相對濕度超過75%時就開始發病並借雨水傳播,在25℃,濕度為80%至90%時,蔓延迅速。

本病以預防為主,在新葉形成的梅雨季節和高溫高濕季節應噴藥預防。調節溫室的溫、濕度和通風條件,保持葉片乾燥,杜絕引入病株,徹底清除附近的病殘體,可達到理想效果。在發病前或發病初期,每隔7天噴藥1次,連噴2至3次,能收到良好效果。可選用75%的百菌清5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至1000倍液或70%的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至1000倍液噴施。

大生、利得、施保克等殺菌劑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褐斑病蕨類植物的褐斑病又叫葉斑病或葉枯病,常發生在葉片的頂端,初期為圓形黑斑,後擴大成圓形或近圓形,病斑邊緣黑褐色,中央灰黑色並有小黑點,此後病斑擴大迅速,葉片最後變成黑色,乾枯死亡。

其主要傳播途徑是落葉,春夏秋季均有可能發生,高溫高濕季節易流行。

防治時發現有病株要立即隔離噴藥或剪除並集中焚燒,同時噴藥保護。可選用50%的多菌靈1000倍液、50%的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200倍波爾多液等藥劑。

銹病蕨類植物的銹病可發生在翠雲草等植株上,它每年於3至4月在幼嫩葉片基部反面的葉脈上產生擔孢子,侵入植株而產生性孢子器與鏽孢子器。

5月份葉片上散發淡黃色粉末狀夏孢子,然後產生褐色的冬孢子,如果大量孢子器侵入植株,植株就會生長不良。

可用65%的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1∶1∶50的波爾多液等進行防治,每隔10至15天噴1次,連續噴3至4次,可取得一定效果。

煤汙病發病時葉片被黑色黴菌的孢子和菌絲體覆蓋,通常發生在介殼蟲及其他刺吸式害蟲所分泌的蜜露上,所以應反復噴灑煙鹼水及肥皂水,防治介殼蟲及其他刺吸式害蟲。

猝倒病此種病害由兩三種不同的真菌引起,使原葉體變軟、發黑而解體,在播種繁殖蕨類植物時經常發生。應把孢子播種在用蒸汽消毒處理過的土壤上,或用地可松溶液澆灌處理土壤。

生理性☆禁☆病害日灼病多數蕨類喜溫暖半陰,

不耐強光,光強度以1000至6000勒克斯為宜。強烈光直射會使其葉片幹縮脫水,枯黃或焦邊。防治方法是在半陰狀態下,輔以2至3小時的陽光,可保持蕨葉常綠。已經焦邊的蕨葉,除了及時剪去以保持葉片整齊外,應悉心養護,避免再受到強烈光線照射。

濕度失調空氣過於乾燥,易造成蕨葉卷邊現象,故春夏生長盛期需多澆水。但夏季蕨類栽培土既要保持濕潤,又不能太濕,以免造成根系生長不良;秋末應控制澆水,保持土壤稍濕潤即可;越冬休眠期應減少噴水,以免爛葉。

溫度不適高溫危害大部分蕨類植物適生溫度為18至25℃。盛夏短時的高溫亦會使蕨類萎蔫、灼焦。因此,4月下旬開始,要通過覆蓋遮陰、地面灑水及通風措施來降低溫度。

低溫危害鐵線蕨等半耐寒蕨類要求冬季氣溫不能低於5℃,下延三叉蕨、鳥巢蕨、瘤蕨等不耐寒蕨類則不能低於10℃。溫度太低,葉片會受傷害,引起萎蔫、變黑、死亡。可採取覆蓋、熏煙、多施暖性肥料等措施,以保證安全越冬。

營養不適缺素症土壤中缺乏氮、鉀、鈣、鎂、硫等元素,可造成蕨類生長發育異常。鐵線蕨、銀粉背蕨、矩圓石韋等喜鈣蕨類,可在栽培土中摻入少量石灰、骨粉或碎蛋(貝)殼等。紫箕、狗脊蕨、鳥巢蕨、烏蕨等喜酸蕨類,應定期噴施0.1%至0.2%的硫酸亞鐵溶液或結合施肥澆礬肥水。

過剩症常見的是氮、磷、錳、硼等元素的過剩症。肥害嚴重時,可沖水進行補救,具體做法是將土疏鬆,用長流自來水進行半天沖洗,一般沖洗1至2次即可見效。

生產上應注意施肥次數和肥料濃度。充分利用肥效持久的農家肥,如廄肥、骨粉、餅肥、草木灰等,以保持蕨類旺盛生長。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