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水族 » 水族養護

魚發病的環境因素

魚發病的環境因素

物理因素:主要為溫度和水的透明度。 一般隨著溫度升高, 透明度降低, 病原體的繁殖速度加快, 魚病發生率呈上升趨勢, 但個別喜低溫種類的病原體除外, 如水黴菌、原形瓜蟲(我們說的白點),小型點狀極毛桿菌(立鱗病病原苗)等。

化學因素:水化學指標是水質好壞的主要標誌, 也是導致魚病發生的最主要因素。 在魚缸中主要為溶氧量、 pH值和氨態氮含量, 在溶氧量充足(每升4毫克以上)、pH值適宜(7.5~8.5)、氨態氮含量較低(每升0.2毫克以下)時, 魚病的發生率較低, 反之魚病的發生率高。

如在缺氧時魚體極易感染爛鰓病, pH值低於7時極易感染各種細菌病, 氨態氮高時極易發生暴發性出血病。

生物因素:與魚病發生率關係較大的為浮游生物和病原體生物。 常將浮游植物含量過多或種類不好(如藍藻、裸藻過多)作為水質老化的標誌。 這種水體魚病的發生率較高。 病原體生物含量較高時, 魚病的感染機會增加。

人為因素:在魚缸裡, 人為因素的加入,大大加速了魚病的發生, 如放養密度過大、大量投喂飼料、機械性, 作等, 都使魚病的發生率大幅度提高, 所以魚缸的魚病發生率高, 由於一些飼主常會往缸裡投一些活食,借此帶入的外來病原體和一些內外寄生蟲也很容易感染魚缸裡的魚,因此,活食的檢疫也很重要,缸裡魚的防病、治病工作也更為重要;作不當。

在撈魚,換缸過程中, 常因之過急、動作魯莽使魚的體表受到損傷, 而當時又未做好魚體的消毒工作, 容易引發水黴病、赤皮病或細菌性爛鰓病等疾病的發生。 使用不潔用具。 常見用具如撈網、潛水泵等, 上述用具在被病原體污染過的水體中使用後, 未經任何消毒處理, 又被立即用到其他魚缸中, 這是魚病傳播的又一途徑。

魚缸的因素; 主要指缸的大小和過濾系統的好壞。 一般較小的缸,溫度和水質變化都較大, 魚病的發生率較大缸為高。 小缸由於過濾系統一般都偏小的原因,pH值一般較低, 或較易酸跌, 病原體含量高, 有毒有害的化學指標一般也較高,有利於病原體的繁殖,魚病的發生率較高。

大型的缸, 由於過濾系統一般都偏大的原因,pH值一般較高或穩定,相對的壓制了某些病原體的生繁,, 因此發病率也相對的小些.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