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植物 » 花卉資訊

科學防治向日葵菌核病

向日葵菌核病, 又叫白腐病, 俗稱爛盤病, 這種病害在向日葵主產區裡每年都有程度不同的發生, 發病率一般都在50%左右, 嚴重時可達80%以上, 對向日葵的產量和品質都有很大的影響。
一、發病症狀
向日葵菌核病在向日葵整個生育期都能發生, 病害症狀有以下兩種類型。
1.立枯型。 自幼苗開始到花盤形成前都能發生。 幼苗期發病主要在莖基部, 繞莖形成水浸狀病斑, 潮濕時長出白色絮狀菌絲, 乾燥後病部收縮變細, 莖內形成黑色菌核, 植株呈立枯狀枯死。 成株期發病也以莖基部為主,
呈現出淡褐色的濕潤狀病斑, 然後逐漸擴大到整個植株的莖部, 後期病斑乾枯呈灰白色, 邊緣呈褐色, 表皮破裂, 由於莖內輸導組織遭受破壞, 影響了養分運輸, 葉片開始由下向上逐漸變黃、枯萎而脫落, 最後造成整個植株枯死。
2.爛盤型。 這種病症主要在謝花期以後最重。 當花盤受害時, 在其背面出現水浸狀病斑, 花托變成褐色且軟化。 遇到多雨天氣, 病斑開始迅速擴大, 可穿透花盤, 由背面黑心向正面, 並長出一種白色菌絲, 造成花盤腐爛, 使籽粒不能成熟, 嚴重時造成籽仁腐爛或籽爛自行脫落。
二、發病原因 主要由菌核萌發侵染引起。 病菌以菌核狀態在土壤、病殘組織及種子中越冬, 在土壤中一般可生活2年~5年。
其侵染方式有二:一是菌核萌發後產生一種菌絲, 當它與“寄主”相接觸後即直接侵入, 苗期和成株期發病就是這種侵染方式;二是菌核可產生子囊盤, 子囊孢子經過風雨或昆蟲傳播到“寄主”內, 向日葵爛盤就是子囊怨子侵染後引起的。 一般當氣溫在20℃、相對濕度達80%時, 最適於菌核的萌發, 也是花盤發病最嚴重的時期。 尤其是在多雨之年, 在一些低窪排水不暢、通風透光不良和連年重茬或迎茬的地塊上發病率最高。 7月~8月如果遇到多雨低溫時, 發病率也最高。
三、防治措施
1.拔除病株。 發現這種病株時, 要立即拔掉銷毀, 以防蔓延。
2.藥劑防治。 (1)用40%紋枯利800倍~1000倍液, 在向日葵現蕾前或在盛花期, 噴灑植物的下部和花盤的背面1次~2次;(2)用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在向日葵現蕾前或在盛花期噴灑1次~2次;(3)用50%速克靈500倍~1000倍液, 在苗期或開花期噴灑, 防治效果可達80%以上;(4)根據向日葵菌核病的發生規律, 當氣溫達18℃~20℃, 0釐米~5釐米深表土含水量在11%以上, 子囊盤開始出土時、是地面撒藥的最佳時期, 每公頃可用70%五氯硝基苯30公斤~45公斤, 加濕潤的細土150公斤~225公斤, 摻拌均勻後撒在向日葵田間, 可抑制菌核的萌發和殺死剛剛萌發的幼嫩芽管, 抑菌率一般可達91.3%, 防治效果達78.5%以上。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