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小寵 » 鳥飼養

棕頭鸚鵡

【中文名稱】棕頭鸚鵡

【中文別名】褐頭鸚鵡

【拉丁學名】Poicephalus cryptoxanthus

【命名時間】W. K. H. Peters, 1854

【英文名稱】Brown-headed Parrot

【科屬分類】鳥綱 、鸚形目、鸚鵡科 、非洲鸚鵡族

外形特徵

棕頭鸚鵡的習性、體型、個性都與塞內加爾鸚鵡及邁耶氏鸚鵡差不多, 羽色較不鮮豔, 性情安靜, 體型適中, 是不錯的寵物鳥, 與塞內加爾鸚鵡比較起來, 棕頭鸚鵡少有咬人的行為, 說話與模仿能力則較差, Poicephalus屬的鸚鵡在國內數量十分稀少, 在國際上也是最不普遍的種類之一, 共分成3種亞種, 其外表差異小。

這種鸚鵡的身長依照不同亞種, 身長22-23cm, 體重120-156g。 鳥體為綠色, 頭部和頸部為暗棕色,

連接到背部上方為綠色;胸部腹部和尾巴內側覆羽為淺綠色, 有些鳥會帶有些淺\藍色;背部下方為淺綠色, 翅膀彎曲的部份、翅膀內側覆羽和大腿連接身體的部份為黃色;翅膀外側飛行羽藍色;尾巴內側橄欖棕色, 尖端帶有綠色;鳥喙灰白底, 上鳥喙尖端灰黑色, 下鳥喙灰色;虹膜黃色。 幼鳥體色較暗, 頭部、頸部和胸部上方帶有橄欖黃, 虹膜深棕色, 下鳥喙和蠟膜為粉紅色。

分佈範圍

分佈於非洲中南部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歸線)以南的整個非洲大陸。 )、南非東部、史瓦濟蘭東部、祖魯蘭、莫三比克南部、辛巴威東南等地.

生活習性

棕頭鸚鵡棲息於各種不同的林地、高大的灌木區、高達1200米的紅樹林區,

甚至達到1600米高度;喜愛有木棉樹的地區, 從椰子園到近水源區的森林都是它們經常活動的地區, 在南部沿海地區算是常見的鳥類, 但許多地方由於棲息地遭嚴重破壞導致其數量非常稀少, 在英屬桑士巴島的族群可能已經絕種, 不少數量在祖魯蘭與川斯弗東部的保護區中。

偏好成群結隊沿著水源處到處活動。 在繁殖季它們會成對活動, 平時組成12只左右的族群。 如果在樹林中活動, 身體的羽色則提供了相當好的掩蔽, 即使躲在光禿的樹枝後方, 也不容易被察覺。 它們平時偏好中等高度的樹木枝幹, 在白天會到地面上的水坑飲水, 偶爾會和同屬中的海角鸚鵡(Cape Parrot)一起集結活動;也會與當地一種綠鴿一起覓食, 食物有無花果、漿果、種子、棕櫚樹的花、嫩芽、花蜜、花、小米栗、玉米和小堅果為食。

時常前往椰子園覓食花朵, 偶爾也會前往農耕區覓食穀類和玉米等作物。 在部分地區被視為害鳥。

它們的飛行速度相當快, 飛行時都會伴隨相當尖銳的叫聲, 當覓食的時候則僅會發出較輕柔的吱喳聲。

生長繁殖

棕頭鸚鵡通常在3、4歲以後才會開始繁殖, 在野外的繁殖季從4月到7月和9月到10月, 偏好在當地一種猴麵包樹上築巢。 它們一次會產下1到3枚卵, 孵化期為26天, 幼鳥羽毛長成約8 周, 11-12周後會獨立活動。

人工豢養的棕頭鸚鵡如果照顧得宜一年可以繁殖兩次, 可以提供30*30*50公分的厚木巢箱。 它們對飼主檢查巢箱非常敏感, 繁殖期時最好避免所有不必要的打擾,

許多鳥會因此驚慌的被草巢纏住或是受傷, 若受驚嚇也有可能破壞鳥蛋或弄傷幼鳥, 因此飼主最好不要太常驚擾繁殖中的種鳥。 成對繁殖效果較好, 整年均可能繁殖。

亞種分佈

(3種亞種) 棕頭鸚鵡

1.棕頭鸚鵡 Poicephalus cryptoxanthus cryptoxanthus

2.棕頭鸚鵡坦尚尼亞亞種 Poicephalus cryptoxanthus tanganyikae

3.棕頭鸚鵡尚比亞亞種 Poicephalus cryptoxanthus zanzibaricus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8年鳥類紅色名錄。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